close

最近瀏覽網頁,意外的發現這篇2008年,一年前的報導。我覺得報導中的鱉蛋產值說的有些誇張,其實養鱉成本是很高的,因為阿鱉試吃新鮮的魚,蝦...等等打成的魚漿,還要加入許多維生素礦物質的營養品,所以成本高昂。以前台灣剛開始養殖的時候,物以稀為貴,當時鱉價是不錯,所以也吸引了很多人一窩蜂投入這個行業,不過漸漸產量變大以後,也就開始沒有這樣的好價格了,然而最讓人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也開始發生了,就是慢慢的有業者開始有無法負荷龐大的成本開銷而漸漸傳出倒閉的消息。

往往報章雜誌在報導新聞都斷章取義或者只看見事情極端的一面,讀者也就只接受了這樣的片面訊息,而不是全盤了解事情的原委。你知道這20億的產值扣掉養殖成本,實際落入生產者口袋的又只剩下多少呢?! 唉~說到這裡,就又不禁的想跟所有的辛苦的生產者,不管是養什麼種什麼的農民漁夫,你們真的很辛苦,也是最棒的!! (有點扯遠了,不好意思 )

不過報導中說的沒錯的是,現在的鱉養殖,大部分還是將蛋外銷到大陸去,沒辦法,因為現在阿鱉在台灣太沒知名度了 懂阿鱉的人少 所以只能跑去對岸了,但是沒關係 我會讓大家徹底的了解牠 知道他的可愛跟強大的潛在能力,所以希望阿鱉可以重新在台灣受歡迎, 哈哈 畢竟牠是來自台灣~~ 

報導內容:

報導-聯合新聞-我們生、對岸養 鱉蛋年創20億產值-小圖.jpg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 2008.07.23 02:59 am 

養殖池內的母鱉進到產房後,會在沙堆挖坑生蛋,這小小的鱉蛋,曾創下一顆八十九元的天價。
記者翁禎霞/攝影
清早一名工人正在甲魚產房的沙坑裡挖蛋,趕著送去保溫,三天後搭機「登陸」;很難想像,小小的甲魚蛋不但動用陸海空千里運送,還開創兩岸垂直分工模式,台灣成了大陸甲魚的「最大產婆」,一年創造近廿億產值。

「我們當『生』母,對岸當『養』母」,屏東縣里港鄉林姓養殖業者說:「這可是業者用血汗與對岸磨出來的合作模式。」高屏地區是俗稱「鱉」的甲魚最大生產地,約有三百戶投入養殖。

屏東里港、九如一帶有豐富地下水,養鱉已有相當歷史。早在廿年前,有業者把甲魚、甲魚蛋直接銷往大陸,當時「大小三通都沒有,只能走私」,業者什麼保障也沒有;但當時鱉蛋曾賣到一顆八十九元天價,養殖業者說:「抽根菸的時間,就賺進數十萬元。」

這種情形一直到大陸搶養業者發現,大陸因為溫差大、水質沒有台灣好,鱉蛋孵化的成本至少高過台灣三倍,「養不起鱉蛋」,兩岸業者經多年磨合,才找到「我生、你養」的分工模式。

每隻母鱉一年約產一百五十顆蛋,清晨五、六點,就會有工人到產房裡挖蛋,再把「新生兒」連同沙堆包好,送往恆溫控制在卅二度的「新生兒房」保溫三天,等鱉蛋受精狀況穩定,再把蛋裝箱送到對岸。

過程真可說是海陸空千里接力,業者說,今年起,甲魚蛋正式報關改走小三通,蛋蛋得先搭飛機到金門,再搭船到對岸莆田,然後經陸運到杭州一帶,不用三天就可送到大陸養殖業者手上。

業界評估,每年至少有五億顆的甲魚蛋成功登陸,平均每粒四元,約為台灣製造近廿億產值。

 

文章出處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443803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imo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